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正文
    07 2015.04
阅读:
关于推荐参评“海南省青年五四奖章”人员的公示
日期:2015.04.07 点击:

根据团省委、省青联《关于联合开展第二十一届‘海南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委严格按照推报程序,从各学院推报名单中仔细审核,并报校党委批准,推荐海南大学材料化工学院潘勤鹤、农学院何美丹2位同志参评第二十一届“海南青年五四奖章”。现予以公示,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限内向校团委反映。

公示时间:4月6 日—4月10日。

联系人:林琛,联系电话:0898—66261953。

附件:事迹简介 共青团海南大学委员会

2015年4月6日

潘勤鹤同志事迹简介

潘勤鹤,男,汉族,1980年2月生于浙江温岭市。1998年考入吉林大学,2002年获吉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2004年直接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博士后出站;同年被海南大学以“D”类高层次人才引进,直接高聘为教授。2011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任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副主任, 11月入选海南大学第二批后备干部培养计划,挂职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至2014年11月。2014年被聘为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同年入选海南省“515”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并担任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环境建筑协会特聘专家。

潘勤鹤博士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业务能力。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全程组织策划了“2013年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科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及“第六届泛珠三角(“9+2”)化工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两次会议的召开向国内知名高校推介并展示了海南大学以及材料与化工学院风采和实力,进一步的加强并拓宽海南大学及材料与化工学院与国内知名高校的联系。2014年12月5日组织策划了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2014年科技项目洽谈会,此次科研项目洽谈会是我校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首次大胆尝试,旨在发挥我院科研力量和实验设备的优势,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潘勤鹤博士亦努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回馈社会,受海南电视台的邀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多次为“小宝当家”等栏目为公众解释解答相关科学原理。

多年来,潘勤鹤博士一直从事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与制备领域的研究,主要采用过渡金属有机胺配合物为模板进行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对其模板效应及主客体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他运用电荷匹配原理,分子工程学及相图渐近法等先进理论和技术,以外消旋手性有机胺和外消旋手性金属有机胺配合物为模板,成功合成出了系列基于Ge7簇结构基元的新型锗酸盐化合物;首次系统分析了Ge7簇基本结构单元的结构特点,并深入探索了手性模板客体与主体锗酸盐骨架中Ge7簇基本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主客体间手性传递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设计出Ge7簇基本结构单元所能构筑出的不同维度的骨架结构,为实现定向合成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基础。随后,他创造性地将金属有机胺配合物作为模板剂引入到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中,获得系列新型配位聚合物,并深入研究了模板导向合成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机理,提出了特定孔洞配位聚合物的模板导向定向合成策略。

迄今为止,潘勤鹤博士已在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Chem. Commun., Chem. Mater., J. Mater. Chem., Inorg.Chem.等国际权威期刊杂志上共发表SCI 检索论文40余篇,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10.879。研究工作受国内外同行的密切关注及高度评价,论文CrystEngComm, 2010, 12, 4198-4204(影响因子4.006)被评为该杂志2010 年 8 月份的十大最受关注论文(TOP 10,排名第二);论文Chinese. Chem. L., 2013, 24,?861-865被选为该杂志当期封面论文。主持在研及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级课题项目共9项。

同时,潘勤鹤博士积极整合应化系的科研力量,吸纳5位年轻教师进入研究团队,通过科研项目指导并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自组建科研团队以来,指导年轻教师为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科研论文近10篇,指导并帮助年轻教师申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课题7项。两年多来,随着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研究团队得到了长足发展,迄今为止,研究团队已发表各类论文近20篇,申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各级基金项目13项。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自进入海南大学工作以来,潘勤鹤博士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无机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硕士研究生的《化学化工计算机模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所受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他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授”、“思”、“议”三个环节组织实施教学,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所学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结合课程进展情况,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为学生作报告、讲座,例如:2013年3月,根据《材料化学》课程中“晶体学基础”内容,潘勤鹤博士邀请南开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卜显和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国昱教授为材料与化工学院全体教师和学生做了一场生动的关于晶体结构方面的前沿报告,使全院师生与学科顶尖专家近距离对话了解晶体学发展的前沿的机会,从而促进了学生对《材料化学》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激情。这些教学改革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针对其教学改革实施内容,潘勤鹤博士已经整理并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三篇,并以主编身份组织编写了《无机化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培养创新人才要贯穿教育全过程,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潘勤鹤博士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在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党委和团委的支持下,吸纳大二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研究。潘勤鹤博士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要求他们凡事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注重保护和培养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要求他们实验过程中不拘泥于常规,善于从多变异、多角度中寻求解决方式;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勇气与创新思维习惯。目前,此项尝试已经连续开展五届(09级-13级),参与学生已有10余人,研究方向亦从一个(配位聚合物的模板合成)拓展到三个(配位聚合物的模板合成、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海南特色资源对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研究)。在科研过程中,他们对配位化学、合成化学、晶体学和材料学均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科研论文数篇。这些学生在创新性思维习惯得到培养的同时,各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提高。自研究室成立以来,学生荣获包括国家奖学金、海南大学最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奖、海南大学三好学生在内的各类荣誉奖项10余项;此外,一名09级学生保送本校研究生,三名10级本科生保送985院校和中科院研究所攻读研究生。

何美丹同志事迹简介

何美丹,女,汉族,1987年8月生,中国共产党党员,海南大学农学院在读博士。

何美丹在博士研究生期间,担任2012级博士班班长兼博士党支部书记,积极为班上同学服务,积极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研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读期间主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转bar基因水稻及秸秆降解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31260153),2013-2016,并以该项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主要依据,同时兼顾课题组其他项目开展,积极参加各项学习培训活动,经常参加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增长专业技能技巧,如第一届植物蛋白质组研究进展学术交流暨最新研究技术培训,第十一届国际种子科学大会(2014 ISSS)等,积极申报各项创新项目等;在实验室管理方面,不断与其他实验室老师、同学交流,实验室气氛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好局面,为实验室日后的管理打奠良好基础。在科研路上,一边探索研究,一边服务于农村,农民,协助乡亲父老组建“龙岸镇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土地外出打工,更是增加收入。在基地期间边完成自己的课题,引导农民积极利用资源,农民增收,又盖了新房,以在课题组里积攒的经验,继续为投资老板管理经营基地。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11年4月成为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作为一名RH阴性献血者(俗称“熊猫血”),平时积极关注报纸、网络上的各种需求信息,积极献血,迄今为止,无偿献血16次,捐献全血量累计6150 ml。2014荣获海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优秀党员”、“优秀研究生干部”、“研究生榜样人物”等荣誉称号,获“金光奖学金”一等奖,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2014年“感动海南”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